关于如何提升XX县社会治理水平的探索与思考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这一要求为我们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近年来,我县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中主动作为、创新工作,为保一方社会平安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新考验,以及我县实施项目支撑、城乡统筹、能源强基、生态优先、产业富民、实干兴县“六项战略”和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的新要求,我县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的一些短板和不足也逐渐显现,为此,我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就如何提升我县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我县社会治理工作现状
(一)社会治理工作责任压紧夯实。一是强化思想认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为契机,立足我县“中央红军长征胜利落脚点”的独特政治优势,采取现场教学、领导讲学、专题培训、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平安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引导全县政法干警、综治干部切实增强做好社会治理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强化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平安XX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10个专项工作组,制定印发了《XX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并通过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工作推进会,分析问题、研究对策、推动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全县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实行政法委员会委员包联镇街工作制度,组织政法委员定期不定期深入包联镇街督导检查社会治理及平安建设工作,以严格的督查考核和督导检查倒逼工作责任落实。
(二)社会治理工作模式不断优化。一是注重治理载体培育。学习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两说一联”工作,建立了“法官说法库”、“能人调解库”,分别吸纳100名法律工作者、96名调解能手。推出“有事请直说”、“小院说事”社会治理模式,通过“说事、议事、办事、督事、评事”五个环节和“紧盯三个事源、运用三项调解、推行三步说事、坚持三单联办、做到三网协调”五个三为核心的说事讲和新路径,不断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二是注重城市社区治理。推行“党建+五化”城市社区治理模式,通过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类别化管控、信息化支撑、人性化服务“党建+五化”模式,让城市社区治理工作稳步推进。三是注重行业领域治理。开展全域“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明确了18个行业领域“十个没有”平安创建标准,将“十个没有”平安创建工作与各单位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创建主体单位设立“问题墙”、“回音壁”和承诺践诺评诺公示栏,公开接收群众监督,全面提升创建质效,做实做细平安细胞,以积“小安”促“大安”。目前,全县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建设镇(街道)、校园、医院、酒店创建率达100%,“十个没有”平安村(社区)创建率达90%以上。
(三)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更加牢固。一是加强综治中心建设。以“实体、实用、实战、实效”为总目标,完成了覆盖全县各镇街、村组(社区)的“雪亮工程”建设任务,建立健全了1个县级9个镇级99个村级综治中心和综治视联网系统,今年以来,全县共调解各类纠纷89件。二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工作队伍,全县所有镇街党(工)委副书记兼任政法委员,组建覆盖全县的519名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对政法委员、综治专干、网格员开展了培训,提高了网格员参与处理各类基层事务的能力。三是加强长效机制建设。明确了县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工作职责和相关科室职能,建立了综治中心工作制度8项,保障综治中心高效运行,夯牢了社会治理坚实基础。
二、我县社会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类矛盾依然较多。近年来,我县社会治安形势明显好转,但伴随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合同纠纷、医患纠纷、山林土地纠纷、物业纠纷、房屋宅基地纠纷、金融矛盾、石油开发、环境治理、食品安全、交通肇事等各类矛盾依然时有发生,给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
(二)工作力量统筹不够。我县在社会治理中,有政法干警、村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多类人员参与,但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还有缺失,工作统筹不够,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三)工作平台职能叠加。我县社会治理平台多头重叠,在基层设置有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民调委会等一系列社会治理机构,但工作运行效率不高,没有形成工作合力,亟需进行资源整合。
(四)信息资源共享不足。我县各行业部门、企业都有自己的视频监控,但属于“各管各的、各自为战”,资源存储分散,如遇到治安事件,调取视频监控难度大,环节多,信息共享不及时。
(五)治理方式不够多元。我县在社会治理中虽然创新了有事请直说、小院说事等工作模式,在网格化管理中也按城市社区、基层行政村划分了网格,但还不够精细,作用发挥不大,多元参与治理的手段还不多。
三、提升我县社会治理水平的探索与思考
面对新时代对社会治理工作的新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探索提出纵向夯实四级责任、横向做到两个整合、“三化”(网格化精准服务、信息化支撑防控、多元化参与治理)促安的“423”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我县实施项目支撑、城乡统筹、能源强基、生态优先、产业富民、实干兴县“六项战略”和开展高质量项目推进年、营商环境突破年、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三个年”活动营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坚持纵向夯责,拧紧社会治理责任链条。我县在社会治理工作工作中,主动积极地把工作责任放在第一位,坚持“县委+镇(街道)党(工)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工作模式,构建以党组织主要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责任体系,压紧压实县、镇、村、网格四级党组织工作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将社会治理工作任务及要求贯彻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心坎里。
(二)坚持横向整合,推进社会治理力量融合。一是整合工作人员。以政法干警、综治专干、网格员、志愿者、村干部、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治理中坚力量,发挥其职能优势,落实其排查问题、调解矛盾、解决群众诉求责任,实行“一员多责”,并建立首问责任制、情况报告、分流督办、奖惩激励等机制,确保工作有人干、有动力、有合力;二是整合工作平台。有效整合综治中心、法律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人民调委会等平台,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建立协作配合、精干高效、便民利民的工作平台,形成多方参与、衔接互动的社会治理格局,实行“一揽子统管、一站式服务”。
(三)坚持“三化”促安,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一是网格化精准服务。按照“规模适当、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原则,在城市社区以居民小区、楼幢为基层单元,以300-500户或1000人左右划分网格,在农村以村民小组为单元划分网格,共划分综合网格702个(其中城市网格87个、农村网格615个),专属网格1个(工业园区)。在城市社区网格员由社区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兼任,在农村网格员由村民小组长兼任。适时组织开展网格员业务培训,明确网格员日常走访巡查、民生事项服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调处、社会稳定防控、特殊人群帮教、政策法律服务、事件报送处置等工作职责,确保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二是信息化支撑防控。以“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建设为抓手,将道路交通、酒店、银行、学校、医院、党政单位以及公共区域的视频监控整合到县“雪亮工程”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加强联网、升级功能、共享信息,确保“一网统管”、协同“智”理。充分发挥综治视联网在治安防控、应急事件处理方面的快捷、联通、指挥作用。运用好延安市社会治理信息化平台,确保矛盾纠纷第一时间上传、第一时间处理,严防不稳定事件发生,推进治安防控信息化、智能化;三是多元化参与治理。坚持“一镇街一特色、一部门一做法”,拓展思维、创新举措,开展多元共治。在矛盾纠纷化解方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吴仓堡镇“有事请直说”、白豹镇“小院说事”、XX街道“六心”阳光调解法、庙沟镇“移动说事车”等好经验好做法,推进矛盾纠纷就地化解。在平安建设方面,持续深化新时代“十个没有”平安单位、行业创建,适时召开现场观摩会,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扎实开展政法干警联村活动,主动创稳、创安。在重点人员管理方面,将重点人员分为“ABC”类。A类为村(社区)留守儿童、在校学生等未成年人,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采取政策性对口管理。B类为低保、残疾等弱势群体,作为特殊关照对象,采取服务式管理。C类为刑释放解矫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精神障碍患者和重点信访户等,作为重点防控对象,采取稳控式管理。在法治宣传方面,落实“法治校长进校园”普法宣传,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培育法律明白人,充分发挥法治文化在促进乡村治理中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改革,推进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通过综合施策,力争形成治理方式多元、治理途径多面的社会治理新格局。